首页 > 教育 > 亲子开课吧 > 深夜妈妈翻看监控记录,竟发现婆婆惊天秘密:原来优秀的孩子,都是“陪”出来的

深夜妈妈翻看监控记录,竟发现婆婆惊天秘密:原来优秀的孩子,都是“陪”出来的

作者:亲子开课吧 2023年2月28日


来源|亲子开课吧原创

作者| 陶若素

上海一位妈妈晚上睡不着,她打开家里监控视频,看看孩子白天都在干什么,却被婆婆的行为惊呆了!


区别大部分家庭带娃,家长和孩子各玩各的,婆婆不玩手机、不看电视,一门心思地陪着孩子玩耍,一老一小专注互动的画面瞬间感动了妈妈。


妈妈突然明白,为什么婆婆不识字,家里却能培养出一个985博士。



原来用心的陪伴也是一种益智的启迪,多关注孩子就是在成就孩子。


看到这,很多父母会问:有那么神奇吗?


脑科学专家洪兰曾说:孩子大脑神经之间的连接,跟早期的体验有关。


这些体验需要父母给予孩子注视、拥抱、说话、唱歌、躲猫猫……让孩子的大脑有机会被反复地刺激,他的记忆力、语言表达、逻辑思维、安全感才容易完整地发展,成为大家所说的“全脑儿童”。


说到底,想要孩子的大脑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潜力,养育者的陪伴和互动缺一不可。


因此请相信,任何孩子的优秀都有迹可循,那是父母全心陪伴的托举,成就了孩子瞩目的人生。


父母的陪伴,是孩子的起跑线,也是幸福的基石


TED演讲中,一位7岁澳洲女孩呼吁父母在孩子人生前几年多陪陪孩子。


她从脑科学角度向父母解释:与其他阶段相比,孩子的大脑在幼年期发育得更快,但想发育得更好,需要大人的给予、互动、陪伴、回应。


她邀请邻家父子做了个实验,形象地向大家诠释父母与孩子每一种互动都充满意义。


爸爸和孩子玩模仿游戏,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想象力、同理心。


爸爸一次次亲昵地叫着彼此的名字,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和专注力。


爸爸与孩子躲猫猫,可以建立孩子的信任和记忆力。


爸爸与孩子每一次说话、逗笑,不仅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,更益于孩子一生的幸福。



如果没有这些呢?


画面中只见爸爸一反常态,自顾自地刷起手机,而孩子突然失去爸爸的回应,他恐惧地哭了,直到爸爸再次唤起孩子的名字,孩子才破涕而笑。


我们无法得知这短短30秒给孩子情感世界带来哪些冲击。


但我们能想象到,如果这是一个孩子的童年,始终等不来父母的陪伴与回应,正如乔尼丝·韦布在《被忽视的孩子》书中所言:


孩子也许会成功,但内心始终空荡荡,像是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,但这种苦恼无人可见。



真正的陪伴是一种愉快的亲子互动。


像亲子共读、和孩子爬爬山、做游戏、逛公园……哪怕是温暖地抚摸、温情地注视,这些最初的感知将会是孩子理解世界的开始。

父母的陪伴,是孩子成才的捷径


有这样一位爸爸。


得知二年级的儿子考了全班倒数第一时,他没批评孩子,而是做了两件事。


一是鼓励他下次争取再上个名次,二是每天6点陪他清晨早读。


有了爸爸鼓励和陪伴的激励,三年之后,孩子争气地考上了全班第一。



鼓励和陪伴,这两件事看似容易,但父母真能放平心态、相信静待花开,每天雷打不动地陪伴着孩子见证改变,这份耐心和决心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。


当父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优秀,其实是孩子的父母在陪伴孩子上下足了功夫。


还记得网上那个胖乎乎的小男孩?为了吃碗米线,被爸爸强行拉着跑步。


正是爸爸无论刮风下雨,陪着他坚持跑步,一年后,孩子跑进4分配速,快得可以朝职业选手发展。


我们不难发现,在一些优秀孩子的身上,都有一个共同点:父母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,也愿意为了教育好孩子,以身作则地陪着他养成阅读、思考、兴趣、探索等好习惯。


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,孩子始终被父母潜移默化地影响,他实现优秀的概率更大。


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陪着他朝目标前进。


希望孩子爱读书,一心陪着孩子阅读。希望孩子爱运动,一心陪着孩子锻炼。


如果父母始终在陪伴中刷手机、用物质填补孩子的孤独,又责备孩子沉迷手机、性情冷漠。


百事皆有因,父母不妨细品。

父母不同的陪伴方式,赋予孩子不一样的人生


看到这,很多妈妈会问:为了陪孩子,我把工作都辞了,就怕影响孩子成长。


我想起电视剧《好好说话》中的一个片段。


9岁男孩毛毛上节目控诉妈妈,只因妈妈全职的陪伴更像是强势地控制。


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,晚上12点睡觉,妈妈几乎全程参与。


可就是这样,妈妈连倾听孩子心声的时间都没有。


但凡孩子想说点学习之外的事,都被妈妈粗暴地打断。


因为妈妈觉得,我已经牺牲一切去成全孩子,孩子怎么还不满意?


教育学有个词叫“隐性失陪”,这也是许多父母陪伴的误区。


在陪伴孩子的时候,总是逼着孩子做父母想做的事,而不陪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;总是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,做不到及时回应;总是忍不住发脾气,让孩子一直活在父母的低气压下。


最后我们会发现:父母明明花大量时间陪在孩子身边,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做,精心看着写作业,生怕孩子成长中出现瑕疵,到头来却让孩子有了情感被忽视的失陪感。


孩子的心灵始终孤单,感受不到被爱的价值,他会怀疑自我的意义,并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变得孤僻、易怒,严重的还会出现交流障碍。


真正的陪伴是什么?


正如《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》书中解释的:不只是待在孩子身边,还要和孩子之间有交流,陪孩子做他想做的事,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。


爱让孩子的情感世界鸟语花香,孩子既幸福又满足,他才会有优秀的动力回报这份爱。

真正的陪伴,重“质”而不重“量”


每每这些时候,父母们总会说:拿起工作就陪不了孩子,放下工作就养不起孩子。


其实,真正的陪伴并不一定要和孩子24小时在一起。


父母能为孩子创造一些陪伴时刻,我们会发现陪伴的“质”远比“量”更加重要。


1、多点用心,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回应


一位妈妈查看监控视频发现,自己看电视时,一岁多的儿子突然向她笑。


由于妈妈当时并没察觉,只见儿子的眼神立即就黯淡下来,笑容也随之消失。


这位妈妈说这一幕令她特别内疚,觉得自己完全没用心陪伴孩子,伤了孩子的心。


有时,陪伴不在于时间多少,而在于父母用心多少。


哪怕孩子需要时一句情感的回应,谁能说这不是好的陪伴呢?


无论悲伤或喜悦,父母始终能在情感上陪着孩子,这就是孩子成长最治愈的礼物。


2、多点尊重,给孩子“如他所是”


教育界有个观点,高质量的陪伴,不是“如你所愿”,而是“如他所是”。


也就是说,做孩子喜欢的事,而不是父母期待的事。


纪录片《小小少年》中,小男孩殷然是个虫子迷,妈妈也承认孩子这个兴趣看不见未来,但她依然给予孩子尊重和陪伴。


对妈妈来说,当下和孩子享受快乐的那一刻,比未来更重要。


而孩子有了妈妈陪他做喜欢的事,他就欢欣无比。


陪伴孩子,有时并不需要父母绞尽脑汁地去想,带孩子去哪玩,给孩子安排什么花样。


我们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陪着他,让他感受快乐,这是养育最本真的期待,也是最高明的爱。


3、空点时间,打造亲子专属时光


纪录片《他乡的童年》导演周轶君聊到陪伴孩子,曾分享过一个睡前2分钟的游戏。


睡觉前、熄灯后,她和孩子每天每人2分钟,畅所欲言,聊什么都可以。


有时,孩子会讲讲今天的趣闻,她也会聊聊工作的难题。


这种难忘而平等的沟通,让孩子有了被重视的价值感。


其实,每个家庭不同,培养方式可以多样,重要的是,父母愿意为孩子创造专属时光。


这种特别的陪伴是孩子情感的资本,当孩子失落、挫折时,依旧勇敢面对。


仔细想想,留给父母陪孩子的时间真不多。


一眨眼孩子长大,就要离开家,走向外界群体。


但生命最初这十多年却是孩子一生爱和存在的基石,影响着他余生的幸福。


请把陪伴提上父母使命的日程吧。


哪怕每天给孩子10分钟,聊聊今天有趣的事。


哪怕不能见面,写张纸条鼓励,让孩子知道父母一直在爱你。


比起时间,孩子更在意我们的用心。


因为只有用心,陪伴才有意义。


亲子开课吧给大家准备了【3-8岁育儿资料大合集】

扫码回复对应关键词即可领取(如:专注力)

仅限前100位免费领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