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|亲子开课吧原创
作者|李耳耳
2月5日是儿子顶顶的生日,从前只能微博遥送祝福的潘粤明,罕见地PO出了和儿子一起过生日地照片。离婚11年后,潘粤明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!
更让人意外的是,一向不允许顶顶见爸爸的董洁,竟转发了潘粤明的微博,共同祝愿孩子越来越好,堪称世纪大和解。
有网友分析,这是要复婚的节奏。
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,是潘粤明和董洁终于想通了,放下了过往,决定为孩子和解。
回顾顶顶这些年的经历,每每想到他在综艺上脆弱敏感,却努力假装成熟的样子,都让人觉得无比心疼。
如今照片中的他显然开朗了许多,爸爸重聚时自然流露的笑容,真是又帅气又轻松自在。
在他身上,我看到了亲子关系的真相:最伤害孩子的不是离婚,而是这三种行为。
说对方坏话
离婚后,董洁不允许潘粤明探视,每当年幼的顶顶想见爸爸,她都以同一套说辞来应付:“爸爸工作忙,没空来看你,我们都要接受现实。”
意思是,让顶顶接受“爸爸不爱我们”的现实。
两次三番地黑白颠倒后,潘粤明的经纪人忍不住发文反驳。
辱骂董洁品行不好,道德败坏,还称潘粤明爸爸患病抢救时想见一见孙子,但董洁却以“没这个义务”为理由而拒绝。
他们的离婚有太多的不堪,其中的细节我们不予置评。
只是,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、说对方坏话,割裂孩子和另外一半的情感,真的合适吗?
我想起一位网友的故事。
8岁那年,家里从农村搬到城市,那时挣钱不易,父母压力都很大。
妈妈会一边算账,一边抱怨爸爸不会为人处世,没能力给她和孩子更好的生活。
爸爸呢?每当家里添置了什么新物件,他就骂骂咧咧地说妈妈不会持家,只会挥霍。
如今看来,抱怨对方或许只是他们宣泄压力的途径,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家庭。
但对孩子来说,父母每一次抱怨另一半不对,都是一场巨大的打击。
每个孩子都无条件爱着父母,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说另外一半的坏话,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隔阂,情感上想亲近父母,理智上又觉得父母做的不对。
最后陷入矛盾和纠结中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常在孩子面前说另外一半的坏话,会给孩子带来以下几种伤害:
不自信、自我怀疑,孩子情感上都认同父母,经常说另外一半坏话,就是在否定孩子;
不相信任何人,再好的夫妻都会在背后说对方坏话,让孩子不敢相信任何人;
对婚姻恐惧,父母不恩爱,孩子也会对婚姻恐惧;
没有安全感,父母经常诋毁另外一半,孩子感受不到家的和睦温暖;
喜欢抱怨,像父母一样爱抱怨。
无论是和另外一半感情不和,忍不住说TA坏话,还是日常生活中对另外一半不满,不经意间在孩子面前抱怨,都要注意改正,否则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。
心理专家胡慎之曾在《与家人相处的秘密:爱、界限与规则》中提出,父母和孩子再亲密,也要设立彼此的情绪边界,避免孩子被父母的情绪所左右。
不要再孩子面前抱怨,夫妻之间的问题应该自己来解决。
因为作为成年人,父母若是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负责,子女也没有责任帮助父母脱离情绪的漩涡。
父母给孩子最体面的爱,是不把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混为一谈。处理好自己的问题,再去爱孩子。
唯有如此,爱才是轻盈的,孩子才是快乐的。
拆对方的台
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,在谈起“拆台式教育”时,提出一个新的观点:
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孩子摄取信息的途径比我想象得更多、更方便。
这时,如果父母继续互相拆台,互相揭短,不统一教育战线,那么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将大大下降。”
夫妻互相拆台,或许只是想过一下嘴瘾,但会错过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。
知乎网友@桃夭 讲述的亲身经历,让无数父母感同身受。
女儿刚读小学,就被班主任叫家长谈话,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总是打扰别的同学。
和老师沟通完回家,她担心自己情绪不好,希望丈夫能看孩子写作业,但丈夫就是不肯,她没办法,只能自己上。
果不其然,一辅导作业,就压不住火。
给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讲了一个小时,孩子明显一点儿都不上心,连17前面是16都分不清。
她忍不住吼了孩子几句,孩子立马哇哇大哭了起来。
她原想等孩子冷静下来继续教,谁料想原本说着“没空”的丈夫,竟立马冲进来,一张口就是拆台:“你这教育方式就是有问题,一点都没有耐心。”
她也火了,说丈夫不负责,只顾拆台。
原本该辅导孩子的夜晚,画风一转,变成夫妻俩的争吵。
而孩子呢?被吓得哭得更厉害了。
说白了,当“严师”辅导孩子做作业,并不会让孩子反感,总有一天,孩子会感谢父母的良苦用心。
可若一个是“严师”,一个是关键时刻要拆台护犊子的甩手掌柜,那么前者,将会瞬间在孩子心里沦为“坏人”。
长此以往,一个人不管孩子,一个人孩子不服管,无论是言传身教,还是因材施教,在孩子前面都不管用。
而互相搭台的夫妻,教育孩子会事半功倍。曾看过一则新闻:
一位小男孩因为折断了客厅的花叶,被妈妈罚着面壁思过。
只见他低着头,眼睛却提溜地转,看见爸爸过来,赶忙求助。
爸爸一句话,让萌娃瞬间没了偷懒的心思,乖乖认罚:“你说你得瑟啥,我都怕你妈。”
夫妻之间理念有分歧是正常的事情,关起门来商量就行,但在孩子面前,一定要“搭台”。
相互认可、相互配合,制定好说一不二的规矩,才能搭建起孩子人生路上的坦途。
逼孩子站队
前阵子,一位13岁男孩深夜发的朋友圈,让无数家长心疼。
他的爸妈显然在闹离婚,可奇怪的是,离与不离,他们竟然让一个孩子来做决定。把孩子夹在中间,逼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生活中,很多夫妻都会在孩子面前暗暗较劲,逼孩子做选择。
孩子为妈妈说一句话,爸爸酸溜溜地说:“你就知道护着你妈妈。”
孩子喜欢和奶奶出去玩,妈妈会冷不丁来上一句:“一天到晚就知道去看你奶奶,你主动去看过外婆吗?”
爸爸为孩子辩解一句,妈妈脱口而出:“干脆你们父女俩去过,反正我是多余的。”
自己和另一半吵架,吵不过就拉着孩子来评理:“你说说,你爸过不过分,这么晚才回来,还嫌我唠叨。”
发现了吗?这类父母,本质都在寻找同盟。
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:家庭联盟(Family alliances):
父母一方与孩子形成联盟,通过批评或无视来削弱另一位父母的权威,或者常常将另一位父母排除在他们两人的沟通互动之中。
在一些家庭中,夫妻关系不好的父母通常会拉拢孩子作为自己的同盟,将孩子拖至他们之间的矛盾中。
董洁就一直在逼顶顶站队,拉他做同盟,不仅不让顶顶见潘粤明,在节目里,更是各种寻求顶顶的安慰和关注。
只要顶顶疏忽了她的感受,她就会立马生气。
顶顶则会立马放下手头的事,熟练地抱住妈妈,亲她、哄她开心。
看着才七八岁孩子,却要强装成熟懂事,接住妈妈的情绪,着实让人心疼。
有些父母会为自己辩解:“我只是太爱孩子了,想和孩子更亲密一点。”
然而,口口声声说着爱孩子的他们,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。
父母逼孩子站队的一刹那,就是把孩子推到了他应付不了的旋涡里。
在这种畸形的亲子关系中,父母成了孩子,孩子成了父母。
父母“偷懒”,将夫妻之间的矛盾丢给孩子解决,可孩子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,他们只能不断地透支自己的情绪,在不被关注的亲子关系中,产生扭曲和分裂感。
健康的家庭里,所有人都各司其职,孩子可以安心做一个“孩子”,在被爱中获得满满的安全感,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。
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比喻:
父母本是孩子世界中的两根顶梁柱,如果这两根柱子不仅不和睦,还互相指出对方不高大、不牢固,那岂不是意味着孩子的世界变得低矮狭小,甚至可能崩塌。
孩子对父母只有单纯的爱,而多少父母把这种爱当成了武器?被伤害的孩子,都失去了爱的能力。
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能轻松坦然的环境,父母就得担负起自己的责任,解决自己的人生议题。
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言传身教中,教会孩子担当、勇敢、以及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。
共勉。